发布时间:
浏览量:
154765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南宁报道)2025年6月26日,由广西侨办和广西侨联联合主办,南宁市侨办、梧州市侨办和华声晨报社承办的2025年海外华文媒体广西行活动走进梧州粤剧团参访,来自马来西亚、韩国、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5位海外华文媒体人,以及来自广西区内媒体的6位媒体人共31位媒体负责人参加了参访交流活动。
梧州粤剧团成立于1951年6月1日,原名梧州市实践粤剧团,现称梧州粤剧团,对外可称广西粤剧团。该团在成立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多次改名和调整,最终成为在两广及港澳地区享有盛誉的戏曲表演团体。
梧州粤剧团在成立初期就展现出了强大的艺术实力,1955年参加广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后被定为民营公助的重点剧团之一,并于1959年改制为地方国营。剧团重视培养新生力量,曾多次聘请广东的粤剧艺人加盟,并开办了粤剧学校,系统地教授粤剧基本功和传统排场戏,涌现出了一批艺术人才和业务骨干。
梧州粤剧团的代表作品包括《女驸马》、《孟丽君》、《九宝莲》、《雁翎缘》、《女巡按审婚》、《哑女告状》等,这些作品多次赴香港、澳门演出,深受观众喜爱。近年来,剧团不断创新,创作了《抉择》、《风雨骑楼》等反映时代主题的精品剧目,并在国内外演出中屡获大奖。
梧州粤剧团不仅在艺术上取得显著成就,还积极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起,粤剧脸谱入选市县非遗名录,通过校园传承与数字化工程延续活态保护。剧团现任总经理梁向光自15岁考入剧团以来,一直致力于剧目的生产和排练演出,推动剧团的发展和创新。
其核心文化特征是,康熙末年随广东商人在梧州会馆兴起,乾隆年间粤东会馆建立固定戏台;咸丰时期艺人通过外江班延续传承,同治四年《六国封相》演出规模达百人。代表剧目《女驸马》《百鸟衣》曾获广西戏曲会演八项大奖,1955年在广州引发四万观众观剧热潮;现存60部经典剧目,保留文武生[正印花旦]等完整行当体系。脸谱艺术:2020年列入广西非遗,以铡刀眉、钩镰眼和五色体系为特色,传承人张福伟系统整理220余谱式;活态传承:2014年起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覆盖全市400余所学校,年均演出超50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文化联盟,通过数字化工程保存剧目;2024年联合举办脸谱展演,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
梧州粤剧不仅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更通过创新与教育延续了“南国红豆”的生命力。
其次,梧州粤剧的脸谱艺术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脸谱在粤剧中被称为“勾脸”或“开脸”,主要通过夸张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和象征意义的图案来细腻地勾画人物的性格气质和脸部特征。脸谱的构图体系包括通用脸谱、专用脸谱和一角多谱等形式,色彩系统严格象征不同的性格和角色,如红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正直、白色揭示奸诈等。
此外,梧州粤剧脸谱的绘制技法采用“化笔”工艺,通过多色渐变呈现立体感,典型图案包括铡刀眉、太师眼等。
最后,梧州粤剧的表演风格古朴粗犷,既有热情如火、缠绵悱恻的特点,又有慷慨高歌、浅斟低唱的特点。其武打技巧源自南拳套路,实用简练,讲究硬桥实马,许多身段、造型、出手等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蹈、武技和造型4。梧州粤剧的舞台表演和题材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常演的剧目包括《西河会妻》《目连救母》《七状纸》等。
梧州作为岭南文化和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粤剧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积淀。近年来,梧州市在粤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梧州市建立了粤剧保护与传承基地,位于梧州粤剧团旧址,这里不仅保留了传统剧目,还创作了新剧目,如《西江龙母》,这些举措使得梧州粤剧团在两广地区赢得了广泛赞誉。
为了进一步推动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梧州市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例如,梧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了多次粤剧比赛和演出活动,如2024年梧州·粤港澳大湾区粤曲(折子戏)邀请赛,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观众,还扩大了梧州粤剧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此外,梧州市还实施了“粤剧进校园”活动,将粤剧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后文化活动,通过讲座、表演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粤剧。
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梧州市通过建立脸谱影像数据库和出版相关书籍,如《粤剧花脸影像作品集》,实现了对粤剧艺术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存粤剧的文化遗产,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通过数字化手段接触和了解粤剧。
总体来看,梧州粤剧的传承与保护发展前景乐观,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丰富的文化活动、数字化保护措施以及广泛的教育普及。这些努力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为粤剧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侨联海外顾问、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梧州粤剧团成立于1951年6月1日,原名梧州市实践粤剧团,现称梧州粤剧团,对外可称广西粤剧团。该团在成立后的几十年里,经历了多次改名和调整,最终成为在两广及港澳地区享有盛誉的戏曲表演团体。
梧州粤剧团在成立初期就展现出了强大的艺术实力,1955年参加广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后被定为民营公助的重点剧团之一,并于1959年改制为地方国营。剧团重视培养新生力量,曾多次聘请广东的粤剧艺人加盟,并开办了粤剧学校,系统地教授粤剧基本功和传统排场戏,涌现出了一批艺术人才和业务骨干。
梧州粤剧团的代表作品包括《女驸马》、《孟丽君》、《九宝莲》、《雁翎缘》、《女巡按审婚》、《哑女告状》等,这些作品多次赴香港、澳门演出,深受观众喜爱。近年来,剧团不断创新,创作了《抉择》、《风雨骑楼》等反映时代主题的精品剧目,并在国内外演出中屡获大奖。
梧州粤剧团不仅在艺术上取得显著成就,还积极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起,粤剧脸谱入选市县非遗名录,通过校园传承与数字化工程延续活态保护。剧团现任总经理梁向光自15岁考入剧团以来,一直致力于剧目的生产和排练演出,推动剧团的发展和创新。
其核心文化特征是,康熙末年随广东商人在梧州会馆兴起,乾隆年间粤东会馆建立固定戏台;咸丰时期艺人通过外江班延续传承,同治四年《六国封相》演出规模达百人。代表剧目《女驸马》《百鸟衣》曾获广西戏曲会演八项大奖,1955年在广州引发四万观众观剧热潮;现存60部经典剧目,保留文武生[正印花旦]等完整行当体系。脸谱艺术:2020年列入广西非遗,以铡刀眉、钩镰眼和五色体系为特色,传承人张福伟系统整理220余谱式;活态传承:2014年起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覆盖全市400余所学校,年均演出超50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文化联盟,通过数字化工程保存剧目;2024年联合举办脸谱展演,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
梧州粤剧不仅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更通过创新与教育延续了“南国红豆”的生命力。
其次,梧州粤剧的脸谱艺术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脸谱在粤剧中被称为“勾脸”或“开脸”,主要通过夸张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和象征意义的图案来细腻地勾画人物的性格气质和脸部特征。脸谱的构图体系包括通用脸谱、专用脸谱和一角多谱等形式,色彩系统严格象征不同的性格和角色,如红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正直、白色揭示奸诈等。
此外,梧州粤剧脸谱的绘制技法采用“化笔”工艺,通过多色渐变呈现立体感,典型图案包括铡刀眉、太师眼等。
最后,梧州粤剧的表演风格古朴粗犷,既有热情如火、缠绵悱恻的特点,又有慷慨高歌、浅斟低唱的特点。其武打技巧源自南拳套路,实用简练,讲究硬桥实马,许多身段、造型、出手等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蹈、武技和造型4。梧州粤剧的舞台表演和题材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常演的剧目包括《西河会妻》《目连救母》《七状纸》等。
梧州作为岭南文化和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粤剧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积淀。近年来,梧州市在粤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梧州市建立了粤剧保护与传承基地,位于梧州粤剧团旧址,这里不仅保留了传统剧目,还创作了新剧目,如《西江龙母》,这些举措使得梧州粤剧团在两广地区赢得了广泛赞誉。
为了进一步推动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梧州市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例如,梧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了多次粤剧比赛和演出活动,如2024年梧州·粤港澳大湾区粤曲(折子戏)邀请赛,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观众,还扩大了梧州粤剧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此外,梧州市还实施了“粤剧进校园”活动,将粤剧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后文化活动,通过讲座、表演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粤剧。
在数字化保护方面,梧州市通过建立脸谱影像数据库和出版相关书籍,如《粤剧花脸影像作品集》,实现了对粤剧艺术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保存粤剧的文化遗产,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通过数字化手段接触和了解粤剧。
总体来看,梧州粤剧的传承与保护发展前景乐观,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丰富的文化活动、数字化保护措施以及广泛的教育普及。这些努力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为粤剧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侨联海外顾问、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