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李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其以传统农业聚集资本,进而转入商业领域。又由封建商人积极进取,成功进入近代工业领域,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家族经济发展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见,李家大院正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实物见证。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成为晋南首富,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偏偏为富行善。万荣是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便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救活无数灾民性命。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
中国民居建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考察山西古建筑后写道:“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晋商的兴起,源于河东盐池的开发,晋商的宅院见证了晋商500年的兴衰史。李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在院落布局上以北方传统四合院为主,整个建筑多为二进、三进四合院格局,但又不局限于四合院;在建筑风格上以晋南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为基础,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部分院落建筑采用了日式“推拉门”和欧洲“哥特式”建筑,因而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体现了南北融汇、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
作为晋南民居和晋商大院,李家大院是晋南汉族民俗文化和晋商精神的物化,为研究、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场所。李氏家族历世以民间疾苦为怀,乐善好施、博施济众,善行善举无数,官民共誉,人称善人。其白手起家的历史、善行天下的美德,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李家大院蕴含着丰厚的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2006年7月,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李家大院为基础,集中保护一批当地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建设运城市民俗博物馆,把李家大院打造成知名的文物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