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是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有正批和副批之分:前者盖有外洋批馆印章,大部分贴有邮票,盖有邮戳;后者由国内外批局填发,没有加盖外洋批馆印章印戳不全,正批的研究和收藏价值高于副批。侨批封是研究侨批史的重要资料。近代潮汕籍侨胞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谋生。由于当时东南亚等国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由专门往来国内外的“水客”和侨批馆递送。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侨批文物。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认为:潮汕侨批是研究海内外潮人经济政治史的一项世界性课题。
潮汕地区是从1994年开始,作为民间机构的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便开始着手潮汕侨批的收集、整理、展出和研究出版等工作。2007年,汕头市激活了“潮汕侨批”申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的工作,广东省档案局考虑到广东侨乡类似文献还有五邑银信和客家侨批,于是决定将三者打包,最后申报项目变成了“侨批档案”,并增加了闽南部分地区的侨批。汕头侨批文物馆收集到的侨批有10万多封,其中,大约有4万多封侨批原件和6万多封扫描件,寄批地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香港、印尼等,亚洲地区仅缺老挝,这是本次“申遗”的主体资料。
侨批的收集整理保存情况各地不同,中国侨批存量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两省,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超过16万件。其中,广东侨批银信约15万件,主要分布在潮汕、五邑和梅州客家地区,潮汕侨批数量约12万件。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上了解到,该中心正在将已征集收藏的各类侨批11.6万封编辑出版为125册《潮汕侨批集成》。从清朝直到1979年一直存在于潮汕乃至赣南、闽西地区的特色侨批,被著名学者饶宗颐认为是海外交通史、移民史、华侨兴衰史的珍贵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炜中则表示,该中心成立以来收藏的侨批原件就多达3.2万封,包括潮汕侨批在内的“侨批档案”已经成功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侨批是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有着深刻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研究价值。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其中,有父亲为刚出生却不曾谋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儿子问候年迈双亲的;有父亲要求赎回被卖女儿的;有父母鼓励儿子发愤读书的(来批);也有国内侨眷盼儿早日回归,或是惦念着海外的亲人,终日以泪洗面、望眼欲穿的(回批)……一封封侨批,浸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侨批反映出来的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情系故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笃诚守信”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拓展,因此,侨批被视为华侨历史文化的“敦煌文书”,值得我们去作进一步重的视和深入地研究。
侨乡泉州是侨批的主要接收地之一,侨批为泉州地区的社会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推动了泉州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世界记忆遗产·侨批”和“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共融共生,泉州市积极探索创新侨批活化利用的方法途径,侨批品牌建设呈现出了一些新景象、新活力。泉州侨批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许多泉州人前往东南亚、北美洲、欧洲等地谋生。这些华侨华人与家乡亲友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侨批传递思念、交流信息、寄送款项和物品等。侨批的主要内容包括: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活、工作情况,以及他们与家乡亲友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侨批的语言以闽南话为主,也有一定的汉字和英文。随着时代的发展,侨批的传递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初,侨批是通过邮寄的方式寄回家乡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话、电子邮件等成为侨批的主要传递方式。泉州地区的侨批规模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分布和影响力。泉州地区的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北美洲、欧洲等地,其中以东南亚为主。他们在海外的生活、工作情况,以及与家乡亲友之间的联系,都通过侨批得到了体现和加强。侨批对泉州地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侨批为泉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成为当地经济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同时,侨批也为泉州地区的社会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推动了泉州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侨批在泉州地区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方面。侨批是华侨华人与家乡亲友之间的联系纽带,是他们维护和加强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泉州侨批是华侨华人移民史、创业史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华侨华人史、中国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的重要资料。(记者/续炳义,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江苏省侨联文促会副会长兼国际传播专委会主任、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